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研究
 
关于乐都区城市建设重大问题的几点思考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7/3/1 15:24:23    
 

  近年来,乐都区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战略部署和要求,坚持五个发展定位不变,集中全区所有力量,全身心的投入到海东市核心区的建设上,为海东市核心区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尽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政府债务、拆迁安置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城市建设步伐,但乐都仍要冲破制约发展的束缚,积极谋划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增强抓好城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设施,促进城市发展,当好海东市核心区城市建设的排头兵,确保核心区建设顺利快速推进,不断提高乐都作为海东中心城市的站位高度,确保尽早实现在东部城市群建设中快速崛起、特色崛起。

一、乐都区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

自海东“撤地建市”,乐都“撤县设区”以来,乐都区在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当中,作为海东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乐都区迅速进入发展角色, 按照建设全省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布局大框架、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主城区控规面积达20.6平方公里。在规划的指引下,大力实施城市建设项目,乐都加大了城区征地拆迁力度,2011年至今共储备土地20641.95,为海东市核心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近三年,先后实施了692个项目,完成投资近300亿元(其中城市核心区公用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3.7亿元),湟水河大桥、109国道拓宽、城区路网改造、地下商业步行街人防工程、朝阳山安置区、河门街街景整治、蚂蚁山公园生态绿地、城市综合管廊及管网改造、中心广场等一批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建成了乐都区高铁站、一级汽车站等市政公用设施,朝阳山新片区建设初具成效,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增加了3平方公里,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绿色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乐都区紧紧抓住 “撤地设市”、“撤县设区”等重大机遇,城市建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还存在众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项目和资金需求量不断加大,虽然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但资金缺口不断增大。经统计,乐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缺口为17.8亿元,其中已完工项目45项,缺口资金为4亿元;在建项目46项,缺口资金为13.8亿元。政府贷款及资本金,累计债务17亿元。二是政府性存量债务大。由于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长举步维艰,刚性支出又不断增加,加剧了收支矛盾,加之乐都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大量的土地储备等专项债务无还款资金来源,财政还债压力沉重。截止目前,乐都区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6.64亿元三是建设用地指标紧缺。伴随着乐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逐年增加。自2015年起全省所有新增建设用地必需遵守“占一补一”的“占补平衡”原则,通过实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共补充耕地604亩,但目前仍有8000亩左右耕地的“占补平衡”指标无法解决。四是拆迁安置工作较为滞后。在征地拆迁中部分拆迁户对拆迁工作不配合,漫天要价,导致有些拆迁工作难以推进。被拆迁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且绝大部分农民除农活外无别的一技之长,难以找到工作,加上安置补偿费限制,缺乏足够的资本另外开展经营活动,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海东市核心区建设向可持续性发展。

三、对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推进城市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城市片区开发建设。坚持“顶层设计、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的原则,学习和引进先进地区新的发展理念和开发模式,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探索并建立开发新模式,大力推进朝阳山片区、河湾金融商务片区、“三河六岸”片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二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中心城区、工业园区、重点城镇供排水、供暖供气、道路等公用设施建设,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市政公共设施基本配套。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种保障形式有机结合的城乡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居住要求。

(二)健全政策配套体系,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一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融资机制,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培植政府投资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投资增长机制,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积极引进资金,着力解决城乡、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把土地储备作为政府融资的主要形式,千方百计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和土地保障。二是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实施补充耕地项目,为我区城市建设补充更多的用地指标。在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予以倾斜。三是推进拆迁安置工作改革。在城市建设中,把安置工作放在首位,提前谋划好征地拆迁中的安置和拆迁资金落实工作。在现有的政府集中安置和政府收购商品房安置方式上,政府投入的精力过大,应深刻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安置中考虑以市场化或货币方式分散安置,不再集中修建安置房,从而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将政府的精力从安置上转移出来,更多的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

(三)推动政府投融资体系改革,降低政府债务风险一是控制政府债务。树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不盲目开工新项目,不盲目举借新债务,立足于续建项目的建设,扎扎实实做好续建项目的收尾、竣工工作,债务资金优先保障在建项目续建和收尾。合理科学的安排城市建设项目,城市建设项目在开工前,资金、规划、用地等均应严格论证,杜绝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二是拓宽财源渠道。政府强化综合财政理念,在切实加强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的同时,统筹安排其他政府可利用资源。着力提高预算外资金管理水平,及时归集所有政府性收费、基金收入,增加地方可用财力。高度重视各类国有资产和各种债务资金所形成债权的清收和变现工作,盘活现有的政府性公共资产存量。三是创新投资模式。探索利用ppp模式,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建设。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城市基础设施,通过市场化运作等方式,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四)妥善解决拆迁安置问题,合理推进拆迁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在进行重点工程拆迁工作的时候,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宣传工作,对参与拆迁安置工作的干部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培训,尤其对被拆迁范围内的村组党员和干部进行更深层次安置补偿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利用他们的辐射作用,教育和提高全体被拆迁安置群众的政策法律素质。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发现和提出的政策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认真负责地解释和说明。二是加大拆迁补偿过程的监督力度。对拆迁补偿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拆迁数量、补偿依据、补偿费数额、被安置人员数量、农业人员安置方式、房屋安置方式、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及其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布,接受被拆迁地群众的监督,防止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拆迁安置不公而引发矛盾。三是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培训重点主要是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对失地农民开展基地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充分尊重失地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开展家政服务、餐饮、保健、建筑等行业和知识的技能培训。加强工程建设的协调与合作,在工程建设中,从建筑工程中找岗位,在建设后,在物业管理和卫生保洁中找岗位。

(五)加强市区两级沟通机制,引导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市区两级联系沟通机制。区政府领导每月向市政府领导汇报城市建设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区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及时与市住建、国土、财政部门沟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二是明确市区两级工作任务。对于海东市核心区建设中存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化解、土地处置及收益、建设资金缺口、拆迁计划等问题,市区两级应明确工作任务,随时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乐都区更大政策倾斜,使乐都区城市建设向可持续性发展,确保海东市核心区建设顺利快速推进,以实现市委、市政府要求。

               

               (作者系乐都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赵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