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研究
 
关于乐都区脱贫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7/10/11 10:00:33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脱贫产业不精准、产业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为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让脱贫群众更好巩固脱贫产业,增加收入埋下了隐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如何实现产业精准,实现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稳得住、能致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日,区政府区长曾水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乐都区脱贫产业发展几点思考》一文,现予以刊发,供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参考。

一、 乐都区脱贫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乐都区紧紧围绕省、市、区脱贫攻坚计划和专项方案及全省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动员部署会议要求,瞄准脱贫攻坚中的问题“靶心”,设定时间表、划定路线图,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意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来,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依据“1+8+10”工作体系,顺利完成了2016年29个贫困村61个非贫困村1464户5117人脱贫任务,提前安排了2017年度安排70个贫困村、90个非贫困村3816户13508人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其中,2016年共安排产业发展资金2763.18万元,共确定产业发展项目6大类57项,扶持贫困户1464户5117人。2017年已完成7294.32万元,共确定产业发展项目7类共55项,扶持贫困户3816户13508人。

通过对两年产业脱贫投入分析,在脱贫产业投资倾向上2017年养殖业和光伏产业投资增加幅度较大,其中,养猪产业份额增加较大,养羊产业有所压缩,但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连续两年投资力度不大。总体来说,乐都区脱贫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农牧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乐都区始终把加快农牧产业发展摆上重要工作议程,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牧业产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资金扶持力度,全力支持设施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由于资金的投入,农牧产业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不断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林下经济。各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模式不断多样化,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发展条件,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农牧业发展的水利、道路等得到较大的改善,设施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紧紧围绕农村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发展。积极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强化科技强农的作用。加强农村产业融资投资以及机制、体制创新,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产业发展。

  二是积极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专用合作社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创新了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建立起新型服务体系,为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牧产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加强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合作社的发展动力,重视为合作社提高服务,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引导合作社规范化上水平发展。

  三是积极引进、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农民致富中的作用不断显现。通过强化服务,立足于本地资源,引进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家庭牧场166家、家庭农场106家,有效带动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四是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引胜沟现代生态农业、高庙卯寨沟休闲观光和旱地湾温棚三大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川水沟岔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北山种植业和南山养殖业齐头并进,以“一薯一草三禽”为主的特色种养殖基地规模初现,“一园三区”农牧业发展网络更加明晰。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创建农牧产品品牌,乐都长辣椒、大樱桃、沙果、软儿梨等品牌在市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增加创收方面作用得到较大的体现。

二、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扶钱扶物式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别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一些基层组织和村干部作用发挥不力,带领群众治穷根的主观意愿不强烈,致富增收办法不多,村民发展信心不足,使扶贫工作陷入泥沼。究其原因,从贫困户方面来看,一是“不愿”,部分贫困户把贫穷当做一种习惯,主观上或不具备脱贫摘帽的心理准备,或缺少主动脱贫的意愿;二是“不敢”,受条件所限,部分贫困户发展信心不足,不敢突破自身局限脱贫致富;三是“不能”,由于发展生产要素短缺,虽然有脱贫致富的想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不会”,部分贫困户在脱贫工作中找不到切入点和突破点,不知如何脱贫。从干部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有些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扶贫工作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扶贫工作成果考核体系亟待完善,部分党员干部认为扶贫就是调查贫困户人口,登记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情况,让老百姓填个表说明造成贫困的原因,至于具体如何因户而宜,分类施策,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却缺少思路,没有良策。一味的给钱给物让很多贫困户错误的认为被评上贫困户后只要等着,政府就会有帮扶措施,这种思想造成了目前被动式扶贫的局面,使扶贫工作步履艰难,更严重的是造成了贫困户“造血”功能不足,长远发展的根基不稳,巩固提升困难。

(二)脱贫制约因素复杂,贫困户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多在深山,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较为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四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一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群众单打独斗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且收入构成不合理,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贫困户巩固提升仍有难度。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时有发生,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比较高。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现代农业较少,特色产业总量规模小。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专业农户少,大户更少,种植、养殖、林下经济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绝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农业企业方面,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还比较落后,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加上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布局,不能对农户发展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宏观指导,尚没有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没有充分显现,导致贫困户脱贫后巩固提升困难较大。

(四)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不足,带动辐射作用小。近年来,我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整体发展步伐仍然较为缓慢,龙头企业的数量不多,企业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弱。而且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农产品加工不足,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出售初级产品,对农产品的加工大多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档次低,产业链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不高,基本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龙头企业。同时,存在缺乏品牌战略规划,品牌推广力度较小,形式简单,品牌经营主体薄弱,品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乐都区虽然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县,但农业有名气而无名牌,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农业市场化比较低,没有形成自主品牌和名牌产品,产品竞争力不高。

   三、解决对策

(一)扶贫与扶智并举,先“富脑袋”再“富口袋”。“天雨不润无根之苗”,开展精准脱贫,根本上要尊重和发挥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以激发、激励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为导向,在引导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上着手,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改造贫困农户的依赖思想和守旧意识,逐步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有质量的脱贫。受固有旧的传统观念和长期贫困状态的影响,导致部分贫困户养成对贫困生活的适应和惯性,造成贫困状态和贫困心理的长期稳定。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户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导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是脱贫攻坚的“原动力”。加强教育和引导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同时,要以产业发展,增强市场意识;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群众发展意愿和能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缩短贫困群众与外界社会的空间距离。大力培植和扶持高原电建、家政服务等特色劳务输出和支柱产业,拓宽农民的致富路径;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拓宽信息渠道,让贫困户触“网”;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贫困户农业科技的使用率和覆盖率;加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风险保障,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开发扶贫金融产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对脱贫的贡献率,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扶贫。一是做好项目精准。集中项目资金,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善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方法,加大贫困户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加大贫困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将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分步实施,解决发展功利产业项目、产业项目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二是强化精准到户。认真开展贫困人口界定和统计工作,进一步摸清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加快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等见效快、持续增收的产业化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提高扶持标准,引导和鼓励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因残疾、疾病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纳入社会保障,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学有所教。三是精准配置资源。加强精准培训,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厂企联合、与就业从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培训大呼隆、学习大众化的问题。充分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建立社会扶贫信息供求对接平台,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优惠制度,引导扶贫资源准确投向,促进社会资源精准化配置。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项目,解决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单打一的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促进扶贫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完善机制。进一步履行领导职责,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整村推进、结对帮扶的引领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元培育社会扶贫主体,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充实、稳定扶贫力量,增强扶贫工作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加大争取力度。加大向上级争取扶贫各项资金争取力度,明确投入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整体作用,给予贫困地区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强化结对帮扶。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帮助制订具体的帮扶规划,加强资金、项目和政策的谋划支持和对接。帮扶单位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协作,统筹各项产业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帮扶合力,真正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益。四是提高宣传广度深度。积极宣传推广扶贫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让扶贫事业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

(四)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带动、辐射作用。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龙头”兴则产业兴,“龙头”衰则产业败。一是大力引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政府制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在财政、土地等政策和机制上不断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出一批对本地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的企业,特别是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二是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三是加强银行信贷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将龙头企业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增加贷款投放。推动形成“银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对大宗、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地和集散地建设一批辐射范围广、交易量大、有地方特色和产品优势的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大力造就一批农产品运销大户,搞活流通,解决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市场的联结这个重要环节,使农民的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好。

(五)积极规划、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实现产业发展的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品牌是农产品增长的倍增器,要充分利用我区优质的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和品牌。加大宣传,扩大品牌影响。一是切实注重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牌、报刊、杂志等媒介,把具有较好品质的农产品向省内外推荐宣传,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扶持措施,组织评估团,定期、不定期的对本地区的产业进行评估。分析不同产业的优缺点,并进行筛选、过滤,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因地制宜地指导产业投入和发展。集中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创造品牌打下基础。三是着力整合同类产品品牌,按照标准化生产,形成规模,集中扶持打造出一个品牌,形成全区乃至全省统一的品牌,逐步消除同类产品多个品牌的格局,努力把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四是发展信息化工程,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建立健全农业产业信息网络,加强统计各地农副产品数量、品种、标准、上市时间等信息,并及时上网公布,让农民能及时地掌握信息,搞活流通。五是产业发展中注意环境保护工作,在种养业中,积极跟进服务,防控治理污染,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作者系乐都区人民政府区长曾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