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研究
 
关于乐都区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的思考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7/11/13 10:52:09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既有利于农业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又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对落实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打造绿色乐都、小康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乐都区农牧业工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跃升,着力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努力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2016年,农作物总播面积42.73万亩,粮食产量达21.4吨,油料作物产量0.63万吨,蔬菜产量31万吨肉类产量2.7万吨,奶产量0.58万吨,禽蛋产量0.51万吨。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5.6%;农民人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33元,同比增长9%截至2016年底,全区建成设施农业基地10温棚23650,建成特色养殖基地48藏香猪基地6个、绿壳蛋鸡基地9个、牦牛基地10个、藏羊基地23;现有龙头企业20省级龙头企业4市级龙头企业16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观念落后。虽然区大力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雨露计划”等工程,农民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年青人多外出打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他们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理解不深,很难掌握生态农业技术。

  (二)科技推广滞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依托,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然而区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工作依然沿袭 “一张嘴,两条腿”老方法。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致使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进展缓慢。

  (三)产业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缺乏牌,农产品主要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综合利用低,农产品附加值高。

   (四)基础设施滞后。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渠系配套不完善,影响设施农业建设的进程。二是田间道路不畅,生产运输成本高,劳动力使用量大,影响了群众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三是农产品保鲜、贮藏设施滞后。

(五)面源污染严重一是化肥农药施用量较大近年来,虽然化肥、农药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但2016全区化肥使用量仍达13554.8吨、农药139吨,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药不规范使用,使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传统利用方式影响,相当数量的秸秆资源在滚滚浓烟中化为乌有,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部分生活污水间接排入农田,造成农田环境污染。

三、对策和建议

  (一)注重生态引领,带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示范带动,大力推动设施农牧业、标准种养业、精深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生态休闲农业“五大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园区提质增效。二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逐步形成“微型薯生产工厂化、原种生产标准化、良种生产规模化”的生产格局。建成能耗低、零污染、优势突出、带动效果明显的种薯种苗繁育,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结合园区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在深沟核心区开发建设“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园”“绿色产品生产开发园”“果品采摘园”“农业博览园”“草木花卉园”等功能区,开展蔬菜瓜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垂钓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活动。在高店产业聚集区建成富硒产业园和农产品小微企业加工园,依托乐都兴农农产品购销公司仓储物流区建成园区物流中心,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更好地推动农民增收。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年申报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新增联合社1家。积极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发展家庭农牧场和规模经济,并做好家庭农牧场认定工作,年培育家庭农牧场150家。二是抓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整治工作。对现有959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专项整治,取缔空壳、翻牌等名不符实的合作社,集中整治不规范合作社。三是加快“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步伐,不断提高特色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2017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绿色食品32020年,全区100%的果蔬生产基地、50%粮油生产基地和80%畜禽产品养殖基地实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水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00%,实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全覆盖。四是大力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以高原无公害、生态有机为发展方向,以“名、优、土、特、精”为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规模生产,着力打造高原生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有效利用各类宣传媒介,深挖河湟农业文化,加大农产品宣传和推介力度,扩大品牌知名度。

  (三)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着力加快“一园三区”建设,继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川、浅、脑不同的生态类型优势。川水沟岔地区以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为重点,打造特色果蔬产业带,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三大优势作物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地膜洋芋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万亩、2万亩、3万亩以上,果品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北山和南山地区以特色生态农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北山地区加快发展种植业,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9万亩以上;南山地区以蒲台为中心,扶持推广油牡丹、金丝黄菊种植,大力发展“种植+旅游”产业;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下营沟生态养殖示范区和中坝藏香猪养殖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藏香猪、绿壳蛋鸡等特色畜牧业发展。二是以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核心,扶持以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马铃薯、小杂粮等为原材料的加工业,打造产品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加大牦牛、藏系羊、藏香猪等原生态品种养殖力度,带动集屠宰加工冷链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加大扶持“一村一品”种植产业,带动小型加工企业发展。以项目带动为依托,建成500吨乐都长辣椒辣酱生产线一条并投产;加大富硒马铃薯全泥面点、面条生产,力争列入学生营养配餐计划;建设生猪冷链、屠宰加工生产线;确保20万吨饲草料生产线和1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年内投入生产;建成集蔬菜储藏保鲜配送、马铃薯淀粉和小杂粮加工为一体的物流加工基地1处。三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引胜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着力打造绿色生态长辣椒示范基地;依托“黄河彩篮”乐都通力蔬菜生产示范园产旅融合发展建设项目,在园区建设彩乐庄园休闲区、生态农园体验区、河湟水乡休闲区及湟水河湿地休闲景观带;依托宏恩科技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及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建设乡村旅游富硒生态园;打造高庙卯寨沟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洪水虎狼沟千亩樱桃园、千头肉牛养殖、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将农展会、农产品采摘节打造为展示乐都休闲农业的“新名片”。

  (四)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把稳定承包关系、推进确权登记颁证作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抓手,认真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支持土地向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流转,带动土地利用向规模、集约、高效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抵押工作,加大与融资担保公司对接,引导社会资金,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二是加快推进销售渠道电商化。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宣传、拓展渠道,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增加交易数量,扩大交易规模,把“名、优、土、特、精”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依托引胜沟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乐都区农产品集散中心;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现代农畜产品流通主体,建设配套的区域性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三是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示范县”为依托,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疫检疫体系、良种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四是健全科技培训服务体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5万人以上,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0名;以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为契机,大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实施有效培训,拓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渠道,聘请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授专家担任园区的生产技术顾问,定期到园区对业务骨干进行培训和疑难问题解答同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院校和农业技术先进的地方去更新知识,切实提高农技人员专业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民的资产变为资源,解决农民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从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内生动力提升。

(五)积极培育生态绿色产业,推动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一是以创建国家级绿色畜牧业示范县为契机,完成禁养区内现有畜禽养殖场限期关停、转产或搬迁和限养区、适养区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依托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加大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进行设施升级改造,逐步实现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达到零排放标准。推广畜禽规模化养殖、有机肥加工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养殖场粪污二次利用。按照“三退三进三结合要求”,打造试点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调整饲养方式,实行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建设人工饲草和天然草地基地,采取以舍饲放养相结合的生态饲草和种草养畜、粪污发酵就地还田的生态循环农牧业方式,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二是紧紧抓住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资,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新建畜棚3.6,贮草棚0.9,青贮池1.2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经销监管,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推行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销台制度和使用台制度,完善可追溯管理制度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知识,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完善农业、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整合执法资源,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禁用的高毒农药行为。四是立足“高原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的优势,全面开展化肥使用“负增长”行动,提升边际效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7万亩,施用配方肥25万亩;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如苦参碱、澳氰菊酯、氟虫脲、波尔多液等和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等),实现西红柿、黄瓜、辣椒、娃娃菜等果蔬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减少2%,小麦、马铃薯、蚕豆、油菜等大田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减少5.8%,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均下降5%开展以残膜回收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杜绝“二次污染”,积极协调残膜回收厂家,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争取项目补助资金,在重点区域建设多个残膜回收点,力争实现残膜回收率达到95%以上。通过多项措施,达到种养畜、粪污无害化处理,耕地施用有机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耕地地力保护的目的,实现农民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作者系乐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许乃刚)